斑驳的窑砖、狭长的里弄、重燃的窑火……走进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就仿佛沉浸在一场千年瓷梦中。
总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陶阳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是千年瓷都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珍贵瓷业遗存。然而,随着陶瓷工业化生产的普及,陶阳里及其所代表的手工制瓷业一度衰落,老窑口被废弃,老房子年久失修,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街区风貌受到影响。
近年来,当地政府深入践行“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理念,一体化系统保护陶阳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以中建一局为代表的建设者在“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下,统筹推动老城区、老厂区、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与性能提升,既“绣面子”又“绣里子”,让陶阳里迎来新生。
位于陶阳里的徐家窑始建于明朝末年,是景德镇现存最完整的柴窑遗址,也是许多游客打卡陶阳里的第一站。今年6月,徐家窑再次点火复烧,6000多件瓷器“浴火重生”,有的作品一经面世就被抢购。据统计,徐家窑烧制的瓷器市场销售额已逾千万元。而这一切与陶阳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密不可分。
景德镇“沿河建窑,因窑成市”,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渐呈“码头—民窑—老街—里弄—御窑”聚落的历史空间和瓷业肌理。陶阳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位于老城区的中心地带,西邻昌江,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御窑厂遗址以及御窑博物馆、明清窑作群、周边里弄民居、陶瓷工业遗址等历史背景和文化遗存组成。在这里的窑火辉映下,景德镇瓷器走出国门,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珍贵礼物。
伴随着20世纪末瓷器产业的发展和转型,陶阳里也一度沉寂。老窑口被废弃,里弄中最早可追溯到元代的各时期建筑因年久失修、保护不善而岌岌可危。“那时候,墙要倒,房要塌,街面脏乱差,还不如我们农村好。”景德镇浮梁县湘湖村的建筑工人翁松生回想起多年前刚来工地干活的情景仍忍不住唏嘘。
近年来,当地对陶阳里进行了“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目前,1127栋明代、清代中晚期及近代时期的民居已有超半数完成修缮,25条里弄巷道得到改造提升,陶阳里焕然新生。
69岁的陶阳里原住民冯民樑欣喜地发现:儿时的老建筑、老场景又回来了。“我家原来住在老罗汉肚19号,现在我住的房子被复原成了徐家窑明清窑作群的生产组,来这里就能看到当年的生产生活场景。”冯民樑说,他是景德镇建国瓷厂的员工,厂里曾负责徐家窑的烧制工作,他一直干到1978年窑口停用。如今,随着以徐家窑为主体的明清窑作群得到保护修缮,窑火重燃,他和12位老师傅被返聘为里弄管家,负责丰满街区业态,续写陶阳里的故事。
陶阳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由中建一局承建,建设内容包含历史背景和文化遗址加固、里弄民居街区修缮以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面对施工区域内复杂多样的建筑特点,项目团队采用“微改造”模式,因地制宜、因栋施策进行“考古式”修缮,将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和改善人居环境融为一体,“绣”出陶阳里的“文化新生”。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一批)名单。为唤醒陶阳里,中建一局变“推倒重来”为“考古式”改造,从留住一砖一瓦一里弄到再现瓷业文明生态,破解了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人居环境难改善等痛点问题。
“修旧如旧”避免“千城一面”。中建一局陶阳里项目执行经理吕小龙说,陶瓷文化是景德镇的灵魂,陶阳里从明清时期就是陶瓷冶炼重地,“基于对街区文化渊源的理解,我们否定了‘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方案,而是通过有选择地‘留、改、拆’让珍贵的历史遗存跨时代‘同框’,努力还原瓷都老街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肌理。”
如今,穿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大门,步入陶阳里,龙珠阁、御窑博物馆、明清窑作群等一一展现在眼前,与里弄里的民居、会馆、瓷行一起,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瓷业文明生态系统。
数百年前的老窑砖成为街区的灵魂点缀,不但填补了部分墙体的空缺,还与仿旧砖块、青石板一起装饰了里弄巷道的路面。项目团队旧物利新,“整砖上墙、碎砖落地”,雕琢了独具瓷都韵味的历史街区。就连博物馆界的“新顶流”——设计灵感源于传统蛋形窑、由8个多曲面拱体结构造型构成的建筑群——御窑博物馆也使用了90万块老窑砖,用砖的艺术造就了“每一平方厘米都不相同”的建筑美学。
“一栋一案”告别“万楼一貌”。陶阳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内有多达1127栋建于明朝、清朝中晚期及近代的民居,数量庞大、各有特点,改造需求不尽相同。不能像套模板一样制定施工方案,这是修复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建一局项目团队通过查询历史史料、搜寻历史物件、还原历史痕迹,自我研发应用文物健康数字化监测等先进技术,为每一栋建筑制订在历史上“有迹可循”的专属修缮策略。
“绣花”功夫补齐功能短板。项目团队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补齐建筑功能设施短板,让历史街区融入当代生活。中建一局华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杜鑫丹说,老城改造既要“绣面子”也要“绣里子”,“我们要保留的是历史风貌,而不是脱轨于时代的人居环境。”
受访人士表示,陶阳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关键是坚持一体化系统保护和文化赋能,给我国历史街区整体保护与性能提升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一:树立一体化系统保护理念。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认为,坚持一体化系统保护,在规划时将运营前置,是陶阳里成为“历史与现代并存,景观与居民共生”的独特文化体验空间的关键原因。
陶阳里项目以御窑厂为核心,对老街区、老厂区、老里弄和老窑址等实施立体控制和保护,再现了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遗迹、600年御窑文化遗址和100年陶瓷工业遗存。
启示二:现代业态赋能历史街区。位于彭家弄的上弄酒店曾是明清御窑厂时期的民窑作坊,集商业、居住、瓷器生产为一体,如今成为集居住、商业、文化展示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空间。该项目已获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杰出奖”。
中建一局陶阳里项目建设者陈林璞说,传统民居过去往往是“上储物下居住”的功能结构,项目团队在可改造范围内对部分建筑进行了加高,保障了老旧民居的现代居住性能。如今,街区内的古民居、老窑房大多已升级为手艺人工作室、陶瓷产品直播基地等。
启示三:文旅融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据统计,2023年,陶阳里组织庙会、开窑节、烟火美食节等各类主题活动超400场次,吸引游客442万人次,旅游收入1.679亿元。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董臻认为,陶阳里项目让人看到了古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相辅相成,“相信未来业态更加有机融合,吸引更多手艺人、景漂、国际创作者在此聚集,不断激活陶瓷文化生命力。”
未来,中建一局将致力于把陶阳里打造为景德镇文化旅游核心地带,助力陶阳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申报5A级景区,以及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的申遗工作。